一、水肥管理;
水肥是決定作物存亡以及產(chǎn)量的首要因素,所以這一關一定要做好,現(xiàn)在雖已進入雨水季節(jié)的初期,但是大部分地區(qū)仍處于干旱狀態(tài),所以要想辦法進行灌溉,澆水時需要完全澆透,由于部分地中長時間缺水,作物根系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所以在澆水時可以加入礦源黃腐酸鉀和氨基酸一起沖施,刺激根系生長達到一個快速恢復作物長勢的一個目的,另外如澆水后未來還會處于無雨狀態(tài),澆水后可以進行一次中耕切斷土壤中毛細管的連接較少水分蒸發(fā),達到一個保墑的效果,還可覆蓋枯葉或稻草來保墑。即將進入雨季,地中的排水溝需要及時的清通,避免田間積水導致爛根,如黃精、地苦膽、毛刺菇等藥材喜濕的同時又怕積水,土壤含水量過高則會引發(fā)根腐或立枯等病害,所以在雨季來臨之前需及時的清通田間的排水溝,降低田間的持水量,還可在雨后中耕一次增加土壤通氣性加快水分的蒸發(fā),田間持水量太大時需要深挖排水溝來加快廂內(nèi)水分的排出,減少積水對作物的危害。
二、中耕除草;
中耕可以增加土壤透氣性及疏松程度,有利于根系的生長以及塊莖的膨大,但中耕時需注意根據(jù)作物的根部分布深度來進行中耕,如車前草、黃精、白芨等作物根部分布較淺,所以在中耕過程中應避開根系及塊莖主要集中生長位置并淺鋤即可,以劃破土皮為度,深根系作物則可正常中耕。除草是種植過程中最讓人頭痛的田間管理工作,特別是作物的生長前期未封壟之前雜草生長旺盛,搶奪作物水分及養(yǎng)分,以及遮擋光照擠壓作物生長空間,增加田間病蟲害發(fā)生幾率等危害十分嚴重,所以田間除草要及時進行,特別在夏季雜草生長較為旺盛,除草次數(shù)也需增加,但由于這一時期溫度較高除草后土壤松動,土壤水分流失較快,如土壤含水量較低則需要在上午9點前或下午5點后澆一次水,起到一個保墑效果,避免作物缺水萎焉影響生長。
三、病蟲害防治;
俗話說濕生病旱生蟲這段時間由于,季節(jié)反常溫度忽高忽低晴雨交替頻繁,造成空氣濕度大溫度高,非常適合病害的發(fā)生,所以要做好此階段的病蟲害防治,清除田間雜草及枯枝落葉,合理安排種植密度,讓田間能良好的通風透光,破壞病蟲發(fā)生有利的環(huán)境條件。在病害發(fā)生前期做好化學防治,如佛手灰霉病、薊馬、花蕾蛆多發(fā)生在開花期所以在花朵露白時就需進行預防,避免病蟲在花期大量發(fā)生造成減產(chǎn)。其它藥材也是一樣,提早做好預防較少病害發(fā)生對作物生長的影響。
四、其它管理;
搭架;我們所栽培的百部、天冬、地苦膽等藤本的作物,需要搭建攀援支架供起攀爬,幼苗移栽第一年長勢較弱,可不搭架,第二年春季新苗生長到30-50cm時即可進行搭架,搭架后作物能有更多的光照接受面積,增加了田間的通風能力使莖葉能遠離地面,減少了病蟲危害機率,所能產(chǎn)出的光合產(chǎn)物就會更多,對產(chǎn)量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遮陰;在我們平時所種植的品種中喜陰的作物還不少,如黃精、白芨、地苦膽、淫羊藿、毛慈菇等喜蔭濕的作物栽種地必須要有遮陰條件,可選擇林下套作、搭建遮陽網(wǎng)或種高桿作物遮陰如玉米、高粱等,需要注意的是種植早玉米需要盡早在3月初就可開始播種,過晚播種會導致5月以后達不到遮陰效果,至使作物葉片被灼傷發(fā)黃枯萎,無法正常進行光合作用而導致減產(chǎn),長時間暴露在強光下還會造成作物死亡甚至絕收。所以在種植前一定要了解好作物的生長習性及時的做好相應田間管理。
覆土;種植過程中隨著作物的生長根莖會裸露出來如黃精、白芨、百部、天冬等,或是作物地上部分生長太旺盛易發(fā)生倒伏如金絲皇菊、紅花、百合、姜黃等,就需進行培土雍根,保證作物能正常的生長,另外培土還可以緩解旱情防凍等效果。
部分種植戶喜歡靠天吃飯、野生種植,卻不曾想事在人為,農(nóng)業(yè)種植確實會受到很大的自然因素影響,但為什么相同地區(qū)相同品種,在不同的種植戶手中會種植出不同的效果,這就是田間管理的重要性,主要的就是農(nóng)戶對自己所種品種的一個了解程度、田間管理的一個重視度以及執(zhí)行力而決定!